close

近墨者黑 殷鑑不遠(100年3月2日)

 文/王秀園(腦神經訓練師)

 近幾年,從輿論與媒體中發現,只要孩子在校內或校外捅出簍子,在尋覓問題癥結時,單親家庭往往變成速成答案,用以偏概全的歸納,把問題兒童與單親家庭畫上等號。這個迷思在神不知鬼不覺中,在社會大眾腦內成形,以為單親家庭是麻煩製造機的溫床。這種結論聽多、看多了以後,不禁想為茹苦含辛的單親發聲,用一位單親媽媽的教養例子來澄清──單親無罪。

  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鄒國,自幼喪父的孟軻跟著媽媽住在墳場邊,在耳濡目染下,孟軻天天和小玩伴玩焚香哭墳的遊戲,讓關心孩子身心發展的孟母十分擔憂,因此急著搬離這塊「傷心地」,暫居在人聲鼎沸的市集裡。

  過了一段時日,孟軻在新環境的薰陶下,逐漸淡忘五子哭墓的情景,慢慢孕育出商賈架式,呼喊叫賣、稱斤論兩的本事彷彿天生。這時,對孟軻有遠大期望的孟母又陷入長思,最後痛下決心,再次搬家。這次選擇與學院為鄰,終於,孟軻沒讓用心良苦的媽媽失望,從眼觀學子的應對進退中,慢慢學習到禮儀;在書香背誦聲中,沾染到文化氣息。

  孟母三遷的行動力,最感動人的是,一位媽媽對孩子教養的用心;最震撼人的是,遠在兩千多年前,孟母已深知人類腦內鏡像神經元的運作,也善用鏡像神經元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的影響力,為孩子選擇最適合的教養和成長環境。

  鏡像神經元無遠弗屆的影響力,到了二十一世紀,不僅給現代父母教養子女的警惕,也慢慢演變成「代罪羔羊」。常常聽到有些孩子闖禍之後,父母甚至親友都會跳出來說:「其實我們家孩子一向很乖巧、聽話,都是不小心交了壞朋友才被帶壞,慢慢走向歧途。」彷彿千錯萬錯,都是鏡像神經元惹的禍。誰叫它被冠上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千古不變的定律。但鏡像神經元的運作,真的只是單純的完全模仿、複製行為嗎?

  每個人都知道,當人們的行為得到一個意料之外的獎勵時,會在無形中強化重複同樣行為的機率。同樣的,在一個族群裡,為了爭奪生存資源,例如食物或水,成功者的模式都會轉化成人們模仿的依準。但依據英國布里斯托(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in England)最新的研究發現:同儕間失敗的經驗、錯誤所引發的慘痛教訓,比起成功的案例更能深深烙印在人們腦內,引為借鏡。

  布里斯托研究團隊讓參與實驗的人與電腦競爭,玩野外求生的虛擬遊戲:這些人必須嘗試從四個不同的盒子裡,取得不同金額的獎賞。當電腦裡的競爭對手偶爾選擇獲取超高金額的獎賞時,這些實驗者的腦內並沒有明顯的活化現象(由功能性磁振照影觀察到);可是當對手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時,實驗者腦內與抑制相關的神經迴路卻積極的活化起來。

  這個研究的主要策畫人豪爾瓊斯(Paul Howard-Jones)解釋這個現象:「人們與同儕、競爭對手的主要學習,並不是忠實拷貝對方的行為,而是發現對方的錯誤,並且引以為誡,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。」

  因此,向毒品說不以及勸阻酒後不開車的宣導,就是利用腦內鏡像神經元引用錯誤為殷鑑的運作原理,利用恐怖驚悚的情景和畫面,來製作吸毒及酒駕肇事所引發慘痛結果的宣傳短片,以期得到遏阻效應。實施之後,也確實得到良好成效。

  至於,為什麼有青少年看了電影《艋舺》之後,不但沒有興起「歹路不可走」的念頭,反而群起效尤,把電影情境在現實生活裡變本加厲的演出呢?或許問題出在「錯誤」已明確呈現在眼前,只是有許多人看不出「哪裡有問題」,更不知什麼是「歧路」。

  腦神經並沒有分辨善惡的能力,社會大眾所認同的禮義廉恥,需要靠後天教養慢慢輸入腦內,才能有清晰的判別依準。孩子知道什麼是「是非善惡」,才會知道什麼是「錯」,才能以錯誤為借鏡,謹慎避開用血淚鋪成的歹路。



*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11/3/2 家庭版

**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


歡迎進入參觀國語日報




 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
目前社會價值觀的扭曲~



真的讓人很無力~


尤其是小孩的比較心態~(或許大人更嚴重吧)


我常跟Fatina說名牌不見得好,大不見得好~


適合才是最重要的~~~3歲的小孩懂得我想傳達給她的嗎????


也或許一個卡通或是電影~就會摧毀我辛辛苦苦建立的價值觀~~~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朱媽拼貼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